女性艺术家:
在可见到的距离间

2020年 9月 5 – 30 日

线上展览

EN  |  ID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Share on email
Share on print

文字: 眭琛 Sui Chen

专家: David Fu, 眭琛 Sui Chen
Email: asian.mca@33auction.com
电话: +65 6747 4555
有意观览原作的请提前和我们预约

“女性要想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就必须裸体吗?—— 游击队女孩,1989年出版

在讨论女性在社会中欠缺代表性的问题时,我们总是会犹豫不决,且认为她们是被压制的群体。事实上,女性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关注,特别是在这个非常男性化并且有时甚至可能是沙文主义的艺术世界里。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鉴赏,女性无疑都是在极其具挑战性的情况下被认真对待的。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包括赖风美,韩少芙,庄心珍,何玉梅, 洪雪珍等,都是少数的女性艺术家。她们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勾勒出了21世纪新加坡现代艺术的新境界。她们的作品普遍缺乏机构的宣传或是具有代表性的评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表达方式不如同时代的男性。这是否意味着女艺术家的艺术水平不够高?

在这个展览中,可以说我们展示的主要是70年代到90年代的作品。新加坡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在这一时期概述了几次公众运动。仅举几个例子:计划生育政策Stop-at two or even one (1972), 大学毕业女性政策The Graduate Mothers Scheme (1984), Have three or more, if you can afford it (1987)。这些运动也许值得商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和职业方面它们确实为妇女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机会。然而,职业的女艺术家们却在现代历史的阴影下萎靡不振,仍然被忽视与低估。

话虽如此,本次展览将重点介绍这些绘画和雕塑的制作材料和过程。事实上,我们当然不希望这个展览仅仅是为女性艺术家做做表面文章,更不希望会是以牺牲她们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为代价。

首先,我们将以欣赏赖风美的画作“我们面前的是什么?”作为开始。接下来我们将对更微观的物体进行观察——比如韩少芙的种子。最后我们会在仰望洪雪珍的有效载荷时结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一起,就像创作了壮观作品的艺术家们那样地检视它们,并有望能够强化它们的表现形式。

请切左右換以查看作品和价目表
赖凤美,新加坡河,画于1970年代
油彩,78 x 108 cm

赖凤美 (1931 – 1994)

赖凤美于1931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当还很少有人会想到要去西方接受教育时,她已经成功地从法国政府获得了一笔奖学金用于在法国国家高等艺术学院学习。1958年,她回到了新加坡。在巴黎学到的绘画风格为她在南洋艺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奠定了新加坡艺术史的基础,将她的知识传授给许多第二代和第三代艺术家。

在描绘抛锚的舢板时所用的喜庆色调显露了赖凤美对新加坡河敏感情绪的微妙渗透。

红头巾妇女在新加坡河上装载成袋的主食是很常见的景象。虽然赖凤美被归为后印象派,但她从来没有选择过在作品中描绘性感的和顺从的女性。相反,赖凤美因为在她的绘画中对红头巾妇女的塑造而广受赞誉。没有被描述的却恰恰是最明显的。在《新加坡河》这片繁荣景象中并没有劳动者的身影,但它却是对无名英雄们所作贡献的一种欢欣的敬意。

韩少芙 (b. 1943)

“我喜欢用我的雕塑描绘生命和自然……去创造纯粹的、本质的形式,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我想我的雕塑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或生命在挣扎着想要迸发出来。” —— 韩少芙

说韩少芙是新加坡雕塑家中的大人物,一点也不夸张。韩少芙主要使用硬石和不锈钢来创作,在英国、中国、日本和马来西亚也有大型的公共装置艺术。
 
1977年,她从南洋艺校的兼职艺术课程中毕业,攒了足够的钱后又继续深造。1978年她进入英国东汉姆艺术学院学习,后来在1979年至1983年间于伍尔弗汉普顿艺术学院学习。与此同时韩少芙还从事服务员、厨师和酒店服务员等工作,以维持在英国4年的生活。
 
 

韩少芙, 花卉系列 15, 2015年作
36 x 28 x 16 cm, 汉白玉

韩少芙, 种子系列, 1990年代作
55 x 30 x 28 cm, 绿色花岗岩

韩少芙, 种子系列, 2008年作
25 x 25 x 30 cm, 粉红色花岗岩

这里展出的3件雕塑是《种子与植物》系列的一部分,它们反映了她对自然长久以来的兴趣。这些作品中注入了大自然原始的生命力、生存力和治愈的能量。它们被雕刻成基本形状以及总是有机的和完整的形式。我们要是退远一些观赏,就能看到这些巨石自然地安顿在风景中,点缀着周围的环境。突然间,这个结构组合成了一个图腾的样子,向观众传递着平静。

韩少芙的实践基本上都有一个独特的重点,那就是群众如何与空间和光互动。与从头到尾全部独自手工完成所需的力量和韧性相去甚远,这些作品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通过精心雕刻、打磨和抛光我们能想象得到的最坚硬的材料,达到了愉悦感官和宁静的平静感觉。韩少芙的雕塑以敏锐的有机形态和触觉维度,体现了大自然与居住者空间关系的抽象概念。

传统上,雕塑——空间中的一个物体,需要制作者巨大的耐力。韩少芙从一大堆石头上凿出的手势,证明了她决意要打破妇女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传统印象。

“不要以为我是采石场里的石匠,没那么难。我其实是一个很快乐的艺术家。” —— 韩少芙

艺术家工作中
Image credit: Han Sai Por and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庄心珍 (1946 – 2019)

庄心珍的版画创作是从被伯明翰艺术学院拒绝开始的。虽然没有成功,几个月后,她却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一位陌生人在看完了她申请伯明翰的作品集后,认识到她在追求艺术方面的潜力。他鼓励她不要沮丧,应该先向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申请基础艺术学习。后来这个陌生人被得知是新加坡艺术家唐大雾。

1976年从圣马丁大学毕业后,庄心珍获得了李基金会颁发的学习奖并立即进入赫尔高等教育学院。在那里她获得了版画艺术学士学位。随后,她成为第一个获得文化基金会奖的人,并于1980年开始在英国霍恩赛艺术学院(Hornsay College of Art)攻读研究生。作为一个热情的探险家,庄心珍再一次登陆巴黎17号工作室学习凹版印刷,之后又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学(1983年)和爱荷华大学(1985年)获得两个版画硕士学位。

CST

庄心珍于自制绢布作品于其他作品, 1985
image credit: National Museum Art Gallery, Singapore

庄心珍, 大都会的旋律, 1985
35.5 x 49 cm, 石版印
edition: 2/8

庄心珍, 惶, 1985
37 x 21 cm, 石版印
edition: 2/3

庄心珍从她周围的环境中汲取灵感进行版画创作。在新墨西哥州,古镇用泥泞的彩砖建造而成的普韦布洛风格建筑衬得每一扇彩色窗户都显得格外显眼,易经系列便是从窗户中汲取的灵感。后来她在爱荷华州遇到了四季和天堂地理。庄心珍开始创作她的水系列作品《大都会的旋律》,将爱荷华的风景描绘得近乎梦幻。然而,正如庄心珍所描述的那样,它们不是充满希望的梦想,事实上,它们是悲剧的梦想。该系列影响了她后来的“浮动世界”系列的延伸,其中包括,《惶恐之一》

局部: 《群芳譜之四》,《 幽思美地楓葉情之天》, 《天空>

如果我们仔细看她的一些单色印刷《群芳譜之四》和《幽思美地楓葉情之天》,它们也是一种她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的版画方法。庄心珍将纸放在找到的物体和纹理上,用墨水轻触,然后通过印刷机在纸上压印这些标记。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每一个印刷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庄心珍正在使用一种准自动化技术。参考着印刷的结果,她回到开始并有选择地添加细节,将原本没有活力的图案转变成富有创意的图像。

从爱荷华州回来后,新加坡幽闭恐怖的生活方式和一次让她丧失了部分视力的意外跌落,激发了她的作品《混凝土丛林》。情感的差异成为她的作品的视觉隐喻。这座建筑是她视为梯子的摩天大楼,当她爬上痛苦的悬崖时,她决心用模糊的眼睛继续探索这个世界。

In printmaking, compositions are developed in stages. Artist works in a variety of print technique like lithography, etching, and drypoint. The process begins with working on a copper plate, artist will etch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xed plate, then dabble ink onto the recessed area, after which they run it through the press, where by the ink that remains in the recessed area get transferred onto paper. Artists will then examine the sheet of paper, and make adjustments to the plate and runs it through the press again. During this process, some prints are trial proofs of the evolving state before fine tuning into the final compositions that artist decides to issue in an edition. Usually, the editioning of prints during evolving state are inscribed as W/S (working state), T/P (Trial proofs) or A/P (Artist Proofs).

何玉梅, 启蒙之路
42.5 x 48 cm, 蚀刻
edition: 15/30

Ho E Moi

“2003年我去西藏旅行时,偶然发现了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并看到了阿提萨大师的‘脚印’。我很受这个脚印的启发,它鼓励我走上通往智慧和启蒙的道路” —— 何玉梅

何玉梅在先锋艺术家車澄霖的指导下,先学会了中国水墨画后才进入南洋艺校接受西方艺术培训。作为版画协会的活跃成员,何玉梅经常用版画来记录她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与中国或西方绘画中艺术家直接在纸或画布上作画不同,何玉梅更喜欢半自动画法。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的过程,经历多次试错后成功的版画是美丽而觉醒的。

洪雪珍 (b. 1967)

洪雪珍最初是在南洋艺校学习,之后去了金史密斯学院,并于1988年获得美术硕士学位毕业。

洪雪珍很喜欢新加坡的摩天大楼并对它们的垂直度和空间尺度感到兴奋,她认为它们是人类存在的丰碑。在观察城市周围的脚手架和巨大的拖拉机时洪雪珍发展了这个词汇。在她看来,新加坡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产品,那里的大多数地点或空间都在不断地进行重建。

我们在洪雪珍的艺术制作中所看到的是做,撤消和重做。首先,她画了不同地方的图画,然后“切割”了建筑,之后又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她把这些空间组合成一个像太空船一样的容器,《有效载荷》像桁架一样,绘制出她对新加坡风景的诠释。

洪雪珍 《有效载荷》
106 x 106 cm,中国水墨、水粉 宣纸

Lin Hsin Hsin (b. 1952)

“Science is the governor of Art” – Lin Hsin Hsin

Lin Hsin Hsin is an abstract artist but was never closely fitted into this category. Lin explored various artistic styles, from her earlier works which attains strong influence of her tutor Cheong Soo Pieng to the 80s oeuvres as exhibited here, we see her right at the point of entry between abstraction and constructivism.

Lin Hsin Hsin, Untitled, 1982
127 x 86.5 cm, oil on canvas

From initial examination, Untitled, 1985 looks like a non-objective abstract painting but as we pause longer, there is certainly a structure. Lin’s vocabulary develops from her inclination to visualize uncomprehending subjects of greater dimension l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universe and even subjects like mathematics. Unlike, pioneer artists who abstracts from real scenes of Kampong landscape into simple forms – a reductive abstraction method; Lin works in the reverse way, by inventively adding interpretation of abstract matters onto her paintings.

Lin Hsin Hsin, Untitled, 1985
87.5 x 128.5 cm, oil on canvas

This painting titled Man & His Universe: Earth Panorama, painted in 1982, which looks deceptively like watercolours, marks a period when she was aggressively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oil medium. From the canvas, by manipulating the oil paint, she leaves no paint marks, and realizes translucency similar to that of watercolour, forgoing the chance to leave any paint brush marks, it becomes very sensual approach to painting.

Lin’s marks on canvas are soft, fluid and gradational, when we get up close to the painting, we will realize that paint is applied thinly and slowly absorbed into the canvas. Her paint becomes so translucent that she probably stained the same area over a few different application of paint.

As we conclude, At The Edge of Visibility shares, about just a few women artists who are perhaps off the radar or need more recognition than they already have for how they have navigated as well as charted their own ideas and creative pathways.

Lin Hsin Hsin, Man & His Universe: Earth Panorama
82 x 162.5 cm, oil on canvas